點擊數(shù):2252 發(fā)布日期:2017-04-25 11:16:11 作者:白巖松 來源: 鼎能路橋_四川鼎能路橋工程有限公司
01
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,我聽到一個關于他的真實故事。
有一個秋天,北大新學期開始了,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,實在太累了,就把包放在路邊。
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,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,而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(xù)。老人爽快地答應了。
近一個小時過去,學子歸來,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。謝過老人,兩人分別!
幾日后是北大的開學典禮,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(fā)現(xiàn),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。
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,但在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后卻強烈地感覺到: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。
這之后我又在醫(yī)院采訪了世紀老人冰心。我問先生,您現(xiàn)在最關心的是什么?老人的回答簡單而感人:是年老病人的狀況。
當時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終點,而這位在八十年前到五四爆發(fā)那一天開始走上文學創(chuàng)作之路的老人,心中對蕓蕓眾生的關愛之情,歷經(jīng)近八十年的歲月而仍然未老。
這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傳統(tǒng)!
冰心的身軀并不強壯,即使年輕時也少有颯爽英姿的模樣,然而她這一生卻用自己當筆,拿歲月當稿紙,寫下了一篇關于愛是一種力量的文章,然后在離去之后給我留下了一個偉大的背影。
今天我們紀念五四,八十年前那場運動中的吶喊、呼號、血淚都已變成一種文字停留在典籍中。
每當我們這些后人翻閱的時候,歷史都是平靜地看著我們,這個時候,我們覺得八十年前的事已經(jīng)距今太久了。
然而,當你有機會和經(jīng)過五四或受過五四影響的老人接觸后,你就知道,歷史和傳統(tǒng)其實一直離我們很近。
世紀老人在陸續(xù)地離去,他們留下的愛國心和高深的學問卻一直在我們心中不老。
但在今天,我還想加上一條,這些世紀老人所獨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該作為一種傳統(tǒng)被我們向后延續(xù)?
02
前幾天我在北大聽到一個新故事,清新而感人。
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,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,走到門口,卻開始猶豫,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。
最后決定,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土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,然后才滿意地離去。
這該是怎樣美麗的一幅畫面!在季老家不遠,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,而在季老家門口的問候語中,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?
只是在生活中,這樣的人格投影在我們的心中還是太少。
聽多了這樣的故事,便常常覺得自己是只氣球,仿佛飛得很高,仔細一看卻是被浮云托著;外表看上去也還飽滿,但肚子里卻是空空。
這樣想著就有些擔心啦,怎么能走更長的路呢?
于是,“渴望年老”四個字對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發(fā)蒼蒼或身份證上改成60歲,而是如何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,便能吸取優(yōu)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種種優(yōu)秀品質(zhì)。
人品是最高的學位,而品德是人格的靈魂。人品的修養(yǎng)比博士等學位更重要,更有價值,更俱魅力。
03
一個人既有人品又有學位,那一定是事業(yè)有成;而雖有了學位卻壞了人品,學位就可能成為一張廢紙,人就可能墜入深淵,甚至毀掉人生。
文憑、學位的作用,僅在于證明一個人經(jīng)歷了什么樣的學校,讀書多長時間,學何種專業(yè),而對于一個人的能力水平、素質(zhì)來說,文憑、學位并不能完全證明。
而有識之士也并不太看重文憑、學位。
人品與智慧的結晶不是文憑、學位,德才兼?zhèn)洳攀钦嬲娜瞬?,社會需要之才?/span>
一個人的才能是一個人智商、知識、能力的集中體現(xiàn)。一個人若沒有"才能",就不能勝任一個部門、一個專業(yè)的工作,這是眾所周知的。
然而,人才的人品問題,自古以來就是權衡一個人是否真正是才,是否擔當起"才"這個稱謂的原則問題。
人的才能是可以后天訓練的,但哪怕是"才高八斗"的人,倘若輕視人品的自我修養(yǎng)和塑造,就絕對成不了"才"!
因為人品和人才之間是相互制約、相互借勢的。一個人的人品本身就是一種價值,就是"支撐"才能的基礎,如果沒有了這種價值和基礎,也就不能體現(xiàn)出人才的真正價值。
羅斯福說過:"有學問而無品德,如一惡漢;有道德而無學問,如一鄙夫"。古人云:"德者才之王,才者德之奴。"可見,人品何等重要!
試想,在一個企業(yè)里,有人天天動腦挖公司的墻角,這個人能要嗎?試想,一個非常有能力的人的人品出了問題,不是能力越大而反作用越大嗎?
一個單位無論管理制度多么嚴謹,一旦任用了品德有瑕疵的人,就像組織中的深水炸彈,隨時可能引爆。
人生可以沒有學位,但不可以沒有學問,更不可以沒有人品。人品是最高的學位,德與才的統(tǒng)一才是真正的智慧,真正的人才。